本应保证供应的基本药物,却屡屡缺货,不少品种已渐渐“消失”,一张基本药物目录下,隐藏着中标价畸低、经营者“唯利是图”、医疗机构“瞒天过海”等诸多问题。有专家认为,加强监管的同时,应还基本药物一个合理价位,保证百姓用得上才是根本。
基本药物无法保证供应
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得了感冒,找医生开了点口服的阿司匹林,可是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时,工作人员却告知没有这种药,又跑到另外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竟然也没买到。
周先生说,他几乎每年冬天都要得几次轻微感冒,吃过不少药,就觉得对阿司匹林比较敏感,退烧消炎效果挺好。“这么普通的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说他们进不到货,到底咋回事?”
记者调查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不少药品都出现进货难的现象。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除了阿司匹林,还有以前经常用到的病毒唑、安痛定、甘草片等都属于国家基本药物,但经常进不到货,有的甚至几年前就已经“消失”了,这种情况让他们也很无奈。
为抢市场低于成本价竞标
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哲亮对记者表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招标采购模式,本意是平抑药价,让利于民。
然而,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基本药物的整体产能严重过剩,在现行“由价格最低者中标”的招标规则下,有的企业为了保住或争夺市场,在竞标中不得不竞相压价,个别企业甚至不惜低于成本报价。有些无力承担亏损的企业无力供货,长此以往,这种药品就“消失”了。
文哲亮向记者透露,2010年,某省部分常用中成药产品的中标价为:板蓝根颗粒(5克/袋)0.12元/袋;复方丹参片(糖衣片,60片/瓶)0.95元/瓶;该价格比国内主流优势企业同产品的市场售价低四五倍,而且,根据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完整处方和工艺,上述产品的中标价格已经明显低于其原料、辅料、包装的简单算术成本。
部分主流生产企业如欲坚守药材质量标准底限,只能选择放弃。而中标企业要承担长期供货的义务,有的只能以其他药物的利润来填补亏损,更有甚者不惜降低药品的质量标准。基本药物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成为低价劣质药品的舞台,这已是行业共识。
医疗机构“变通”加剧缺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饱受基本药物缺货之苦,在此情况下,有的基层医疗机构采取了“变通”,加剧了基本药物缺失的现状。
市政协委员、市中心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曹瑞敏透露,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进货时选择非基本药物,患者购买这些药品时,工作人员折成基本药物的价钱,按基本药物名义上传。
因目前施行的是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这一方法可以使医疗机构获得丰厚利润,同时,基本药物用量进一步降低,加速这种基本药物的消失。
还基本药物合理价位
一位要求匿名的省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本药物缺失现状的形成,除了厂家中标因利润少而停止生产供应以外,医药公司不愿经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他坦言,医院里也有两三分钱一片的国产药,对比之下,有些进口药却能卖到五块钱甚至十块钱一片,二者甚至可以出现百倍的差价,经营这两种药品的利润差别就会更大。在完全市场经营调节的前提下,医药公司也赚不到钱,就不会把销售的精力放在便宜的药品上。
价钱很低,就是买不到,这肯定不是基本药物的初衷。因此,该政协委员认为,可以适当调整基本药物价格,使其保持合理价位和生命力,才能保证百姓用得上便宜药。
文哲亮建议,应摒弃“由价格最低者中标”的简单做法,要综合药品质量、价格等多种评分指标,对竞标企业进行综合评分;在招标审议中要尊重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留给企业发展的空间。因为只有企业良好发展,才能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药品,才能更有力地保证人民的健康需求。
另外,政府应加强监管,根据供货质量、准时与否对中标企业制定奖惩措施,以确保竞标企业能够更自律、更积极地参与竞标。(源自济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