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6-12-12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价格暴跌一半左右 我国青蒿产业面临严峻考验

“目前青蒿的价格呈直线下降的趋势,青蒿草的价格已经跌到每公斤4.5元左右,这个价格只是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青蒿素价格也从年初的每公斤4300元跌至目前的3000元以下。这种由于市场过剩引起的青蒿和青蒿素的大幅降价是行业不成熟的表现,值得反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日前对记者表示。

潮起潮落

我国青蒿产业目前正面临严峻挑战,而此时距离中国青蒿产业的崛起仅仅两年的时间。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将每年拨出2亿美元,资助疟疾重灾区政府专款采购青蒿素药品。一时间,青蒿素原料出现紧缺,价格一路飞涨,一度冲破7000元/公斤。从市场规律来看,价格上涨必然引发市场冲动,圈地、扩种,众多企业蜂拥而上,在高利润的面前却忽略了市场的容量。据专家介绍,按照2006年全球青蒿素原料需求,大概需要青蒿叶2.8万吨,如果种植青蒿每亩产量是150公斤,那么20万亩的产量就能满足全部市场需求。但今年全国青蒿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实际保苗大约为30万亩),过剩成了不争的事实。从被称为“黄金般的植物”到现在的大量滞销,“青蒿药原料的泡沫现象不可避免。”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和WHO年初宣布停止使用只含青蒿素的抗疟疾药有一定关系。今年1月份,WHO要求全球药企停止生产只含青蒿素的抗疟药,由以青蒿素为基础含多种成分的抗疟药代替。据了解,正是这一被业界认为明显带有对中国青蒿素药品设置技术壁垒的要求,使今年的青蒿需求大幅下降。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更主要的因素是中国青蒿素企业本身的盲目,以为产多少就能销多少。当然,这里面也有跨国企业广泛发布信息的因素,因为青蒿素的利润巨大,一些企业急于找到原料,所以广泛发布求购青蒿的信息。目前的青蒿价格大幅下跌损失惨重的不止是蒿农,更惨的是那些青蒿素提取企业。这种盲目最终归结为青蒿素提取企业对市场规模的误判和自身定位的模糊”。

从目前国际采购的规模推算,全球每年抗疟药需求大概是3亿-5亿人份,终端市场规模非常有限。这意味着产业链源头过剩,最终只能由自己埋单。

内忧外患

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提出,中国将在未来3年内为非洲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无偿援助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心。青蒿素类药品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继奎宁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全新抗疟特效药”,并被列入世界药典。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青蒿素产业链,而青蒿素的原料--能够提炼出优质药品的野生青蒿草90%生长在中国。目前,以青蒿素为原料的药物在全球30多个国家销售,市场非常庞大。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全球市场对于青蒿素类产品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青蒿素产品生产企业一路增加到78家,今年这个数字再次被刷新到100多家。其中,一些小型药企为贪图利益,采用极其简陋的设备进行生产,并以低价销售。“这些小工厂大多产量不大,技术手段落后。每个厂生产几吨甚至几百公斤就急于在市场抛货套现,并且互相压价,导致市场环境复杂而脆弱。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中国青蒿素市场,而且一旦这种不合格的青蒿素类产品出口,将会引起国际市场对中国青蒿素产品的不信任”。

与此同时,中国涉足青蒿素生产和出口的三大企业分别是以生产双氢青蒿素系列产品“科泰复”为主的重庆华立控股、以生产蒿甲醚系列产品为主的昆明制药集团和以生产青蒿琥酯系列产品为主的桂林南药集团。除了桂林南药拿到WHO一些订单外,中国企业距离主流市场仍很遥远。

目前,我国青蒿大国的优势正被削弱,原料出口大国的地位也受到了威胁。据介绍,许多国家已着手发掘本国青蒿资源,种植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植物。

据悉,日韩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青蒿市场,在我国大量收购青蒿,而且开出的价格比国内企业高0.5-0.8元,这在国内青蒿收购价格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是颇具竞争力的。不光是这些日韩企业在青蒿收购上具有价格优势,其青蒿提取物的性价比也远高于国内企业。这些日韩企业的青蒿素提取工艺水??多数企业的水平;而收率可以达到每吨青蒿草提取超过3公斤(国内大多数企业目前只能提取2.5公斤左右),但为抢占市场,日韩企业却以更低的价格出手。日韩企业利用我国廉价、丰富的青蒿资源,依靠技术优势与中国企业一争高下。

政策扶持不可或缺

我国是青蒿素的原产地,也是青蒿素原料药最大生产国,但在国际利益分配格局中仍然没有摆脱被动,利益的大头仍然控制在跨国医药巨头手中,中国仍然是一个原料供应商。“产业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打开局面,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业内人士表示,青蒿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一直以来,我国的青蒿素产业缺乏严格的规范,缺乏有针对性的行业规划和指导建议,整个行业陷入低水平竞争状态,致使本来具有垄断优势的产业常常受到外来因素的制约。

由于不熟悉联合国采购的规则,中国供应商很少能够跻身其供应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方面要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采购网,大幅度减少中间环节,让全世界的患者和我国农民、厂商得到实惠;另一方面,要控制原料,不能继续为人作嫁衣。由于海外买方处于垄断地位,只有政府干预,才能矫正这种不对称的状态,避免用我们的资源去扶持我们的竞争对手” 。

业内人士建议,我国可以做一个与全球基金平行和利用中国援外资金的援助非洲抗疟基金,以援助组织的名义与WHO洽谈合作,参照全球基金的模式将中国企业纳入其中。

青蒿素作为中国惟一一种分子结构得到国际认可的中药,对于我国医药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对国内青蒿素生产企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希望国家在未来的对外援助采购中,采购国内企业的复方产品,以此来帮助国内企业所生产的复方产品尽快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2006-12-12)

上一篇:新制剂开发市场:四类研制发展方向值得期待
下一篇:跨国药企扎堆中国 洋药品在华上市时间缩短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