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16-09-1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碳酸氢钠市场持续发酵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为一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和常用药物。碳酸氢钠的用途十分广泛,不但是制造碳酸饮料、面食发酵等方面的基本原料,也是制造灭火材料的重要原料。在医药领域中,碳酸氢钠是医学界最早应用的易吸收性制酸剂之一,虽然该品是一只“元老”级产品,但由于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至今仍在全球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十分普遍。

  多年来,我国碳酸氢钠的生产和市场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创出新高。

  产能产量不断上升

  我国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在辽宁、四川等地开始生产碳酸氢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碳酸氢钠的生产持续上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和销售形势越来越好,产能和产量屡创新高。

  2008年,我国碳酸氢钠的生产能力已达1800余万吨,为世界第一,目前全国生产能力已达到2500余万吨。生产企业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生产能力位列前5位的省为: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四川,这5个省的生产能力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60%以上。山东省是我国最大的碳酸氢钠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20%左右。江苏为第二,占到全国的14%左右。

  碳酸氢钠按用途区分可分为工业用、食品用和医药用等,我国生产的大部分碳酸氢钠都是工业用和食品用。目前我国有几十家企业生产工业级和食品级碳酸氢钠,不少企业的产能较大,年生产能力达到几十万吨。

  由于碳酸氢钠的生产工艺不复杂,对设备要求不高,原料价廉且易得,产品能够出口,近十多年来,我国有不少地方陆续新上马碳酸氢钠生产线,老企业也进一步扩大产能,使得碳酸氢钠的生产能力增长较快。尤其是近来国内工业级和食品级碳酸氢钠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企业开工率不高,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在低位徘徊。

  药用产品线丰富

  受到药品质量标准和药品生产许可(GMP标准)及药品销售许可严格限制,国内只有少数企业生产医药用碳酸氢钠原料药。目前我国共有碳酸氢钠原料药生产批准文号9个。

  长期以来,我国碳酸氢钠原料药的产量稳步上升,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碳酸氢钠原料药的产量为500余吨,到20世纪末,产量上升到900余吨,21世纪初,达到1000余吨,目前为4000余吨。

  碳酸氢钠的制剂品种很多,有片剂、胶囊、颗粒剂、散剂、复方制剂、注射剂等等,目前全国共有碳酸氢钠制剂生产批准文号754个,制剂品种(含复方制剂)有近20个。其中生产批准文号较多的品种有:碳酸氢钠片剂(236个生产批准文号),碳酸氢钠注射剂(169个生产批文),大黄碳酸氢钠片剂(130个生产批准文号),龙胆碳酸氢钠片剂(65个生产批准文号),复方龙胆碳酸氢钠片剂(65个生产批准文号)等。现在我国从事碳酸氢钠制剂生产的医药企业有百余家,分布在大江南北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碳酸氢钠在我国医药市场上销售的剂型有很多种,有片剂、胶囊、颗粒剂、散剂、复方制剂、注射剂等等,在片剂中还有大黄碳酸氢钠片剂、龙胆碳酸氢钠片剂、复方碳酸氢钠片剂、复方龙胆碳酸氢钠片剂、铋镁碳酸氢钠片剂、小儿大黄碳酸氢钠片剂等多种品种,因此碳酸氢钠在我国医疗市场上的应用量十分庞大。

  市场需求庞大

  碳酸氢钠的用途十分广泛,在化工、食品、医药、纺织等诸多领域的用量很大。尤其是全世界消费量非常庞大的苏打汽水饮料中,碳酸氢钠是二氧化碳的发生剂。由于碳酸氢钠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需求量很大,现在全球市场每年消耗的碳酸氢钠达8000多万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是碳酸氢钠的传统消费市场。近年来,由于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东南亚、印度等地的碳酸氢钠消费量增长很快,已成为目前世界主要的消费市场之一。

  碳酸氢钠作为药品应用于临床已有200余年历史,最早人们用其作制酸剂,以中和过多胃酸。碳酸氢钠于1953年被收入到中国药典,以后历版的中国药典均将其收载。现在,碳酸氢钠还被收入到美国药典(USP36)、英国药典(BP2015)、日本药局方(JP16)、欧洲药典(EP8.7)、印度药典(IP2010)和国际药典(第四版)等。

  碳酸氢钠还是最早进入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之一。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抗酸药物及胃黏膜保护药物一共有4个甲类药物,碳酸氢钠和大黄碳酸氢钠就是其中的2个甲类品种,剂型为口服常释剂型。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和消化不良、碱化尿液、代谢性酸血症、真菌性阴道炎,也用于高钾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伴有酸中毒症状的休克,以3%溶液滴耳,可用于软化耵聍。

  碳酸氢钠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广大医生和患者对它都十分了解和熟悉,且市场价格十分低廉。目前在我国市场上,规格为每片0.5g,每瓶100片的碳酸氢钠售价仅为5.5元左右,每片碳酸氢钠的价格仅为0.055元。按常规剂量计算,每天口服3次,每次口服2片,总费用仅为0.33元。
此外,碳酸氢钠也是非处方药,在我国非处方药目录中,碳酸氢钠片剂、大黄碳酸氢钠片剂、龙胆碳酸氢钠片剂等3种药品列入其中,百姓在零售药房就能方便地购买。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等的投入越来越大,药用碳酸氢钠需求量呈现稳定较快上升的趋势。

  我国出口增长迅猛

  多年来,我国碳酸氢钠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南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2010年,我国出口量排名前几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韩国(出口量60950吨,占比17.12%)、印度尼西亚(出口量54985吨,占比15.45%)、纳米比亚(出口量35789吨,占比12.05%)、泰国(出口量20941吨,占比5.88%)、印度(出口量18411吨,占比5.45%)、中国台湾(出口量12039吨,占比3.38%)、伊朗(出口量11255吨,占比3.16%)。

  近来由于中国东盟贸易协定生效,关税的大幅降低使得我国出口东盟的碳酸氢钠有较大幅度增长。2013年,我国出口量排名前几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韩国(出口量112083吨,占比22.07%)、印度尼西亚(出口量70472吨,占比13.88%)、纳米比亚(出口量46575吨,占比9.17%)、泰国(出口量37944吨,占比7.47%)、印度(出口量27806吨,占比5.47%)、马来西亚(出口量16373吨,占比3.22%)、越南(出口量12734吨,占比2.51%)、中国台湾(出口量12708吨,占比2.50%)、孟加拉国(出口量11498吨,占比2.26%)。

  虽然当前我国碳酸氢钠的生产和出口的形势较好,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最近我国碳酸氢钠的生产能力增长较快,产能已经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使得竞争愈加激烈。众多企业都把目光瞄向海外市场,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低迷。

  2011年我国碳酸氢钠的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公斤0.27美元,到2015年降为每公斤0.23美元。当前企业的各种支出费用不断上升,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出口价格又十分低廉,使得企业利润率很低,生产经营较为困难。

  二是现在我国出口的碳酸氢钠绝大多数为工业用、食用以及饲料添加剂,因此价格较为低廉。

  近几年,我国在大量出口碳酸氢钠的同时,也进口部分碳酸氢钠,进口主要来自美国的产品,且进口量逐年呈现较大幅度增加。2009年,我国进口碳酸氢钠3865吨,进口金额372万美元。2011年进口量为5554吨,进口金额为507万美元。2013年,进口量达到9580吨,进口金额达到766万美元。2015年,我国进口碳酸氢钠的数量为15679吨,进口量是2009年的4倍多,进口金额为848万美元,和出口产品相比,进口碳酸氢钠的价格要高出许多,2015年,我国进口碳酸氢钠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0.54美元,而我国出口碳酸氢钠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0.23美元,进口价格是出口价格的2.35倍。

  从数据可见,今后我国企业应努力做好产品的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多出口附加值高的产品,占领国际高端市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未来市场仍具优势

  据分析,未来碳酸氢钠国内外市场仍将看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原因主要有:

  一是应用范围逐渐扩展。长期以来,碳酸氢钠一直是基本化工原料以及食品工业原料,近年来,它的应用范围在扩展。 前不久,人们发现碳酸氢钠是一个很好的饲料添加剂,特别是作为家禽饲料添加剂。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将碳酸氢钠作为饲料添加剂,近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碳酸氢钠是作为饲料添加剂出口的。最近几年来,无论是我国还是印度、东南亚、非洲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均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些国家的人口众多,有近30亿人口,对禽、肉、蛋等的需求十分旺盛,如此庞大的市场将不断推动养殖业保持高速发展,今后全球市场对饲料添加剂的刚性需求将十分可观。

  二是医药新用途不断增加。碳酸氢钠在医学临床中也有许多新用途,如治疗哮喘持续状态、治疗喘憋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心肺复苏、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血管性头痛、眩晕症、氨基糖苷抗生素所致的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流行性出血热休克等等。

  三是出口增长还将延续。无机碱是化学工业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泛的基本原料之一,其产量和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的程度。其市场需求呈刚性,而且近几十年来需求一直在稳步增加。

  我国现已成为全世界无机碱的生产大国和供应大国,目前我国无机碱(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9000多万吨,年产量7000余万吨,居世界前列。近几年,我国无机碱的生产和出口均保持较快的增长,2015年,我国无机碱的年出口量已达到450余万吨,出口金额达到十多亿美元。

  由于我国碳酸氢钠等无机碱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工艺较为成熟、原料就近取得、操作人员经验丰富、产品价格低廉等特点,因此,在全球市场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来源:医药网)

上一篇:突破!科学家鉴别出新型的抗癌靶点
下一篇:三大药企巨头抱团 强强联手合力发展巴药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