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13-03-29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GAP十年:在规范中厚积薄发


[嘉宾]
姚新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
周荣汉(中国药材GAP研究促进会会长)
陈蔚文(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徐鸿华(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技术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
苏薇薇(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詹若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谢志坚(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中心高级经理)
杨全(广东药学院中药资源系主任、中国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廖伟星(广东祥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部长)
10年前,包括天士力商洛丹参基地、三九集团雅安鱼腥草基地、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阜阳板蓝根基地等第一批8个中药企业的GAP基地通过国家认证之日起,“药材好,药才好”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让越来越多中药企业自觉走上了原料药材规范化之路。2012年是我国GAP实施十周年,10年里,我国在技术上以经验为主、形式上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中药材生产开始迈进规范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生产轨道,是中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经历多年的探索后,中药材GAP种植模式即将迎来一次大革命。
  上月底,由中国药材GAP研究促进会(GAPA)、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国药材(南药)GAP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包括广东南领药业、华润三九、广药集团、广东绿色生命有限公司、中智药业、白云山和记黄埔、康美药业、香雪制药等十多家国内中药企业负责人及业内资深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会议回顾和总结了10年来中药材(南药)GAP实施成果,共同探讨了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中药材生产与中药标准化、现代化所应注意的问题和原则。从业内专家前沿的视角中,可以清晰看到中药产业链正逐步向规范化延伸。
  不要辜负了这10年
  周荣汉:我国中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在过去10年中,遵循SFDA发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实施中药材GAP过程中,我仍有一个问题困惑不解,就是传统中药材生产与农业现代化问题。尽管GAP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组合,形成有进步意义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而真正在改革、创新方面并不显著。有些问题虽已提出,但并未认真组织研究与实施。
  如规范中提到的“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配种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护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实际上绝大部分没有优良品种,栽培的是遗传混杂群体,整齐度差,产量低,品质不稳定。而药用作物品种选育的标准更应以品质为首选,其次才是产量性状。
  与此同时,药物的功能性物质主要是药用作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类、苷类、酚酸类、萜类等,如果是现代中药,如青蒿、石杉、银杏叶等,其功效物质清楚,选育的指标是高含量的品种。而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常用中药的功能性成分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据估计,现在全世界有植物30万种,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大约有100万种,这些产物的结构特殊、合成及代谢途径还不清楚,而且还有一些是未知成分。
  陈蔚文:10年里,GAP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链,目前,GAP在种植方面做得比较好,但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与产业需求之间仍有相当大的距离。首先,管理方面缺乏统筹,关键是思路不清;其次,科学生产存在问题,特别是在种质保护方面。
  杨全: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企业注意。第一,GAP实施过程中在改善本区域内种植水平上有待提高;第二,部分已通过GAP认证的基地,SOP可操作性不强;第三,GAP的技术问题,产量问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安全、有效和稳定性能否得到保证。此外,在这里也要强调种质选育,“药材好、药才好”的观念要演变为“种质好、药材好、药才好”,而目前的情况是品种选育不够、病虫草害防治还有待提升。因此,企业需要有中药和农业两方面的专家做指导,但这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未得到重视。
  詹若挺:“安全、稳定、有效、可控”一直是衡量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事实上,伴随着近年来部分中药材价格的不断上升,中药材的质量不断波动或下降,不少中成药生产企业由于采购不到生产急需的中药材,而不得不降低中药材的质量,或出现掺假混杂的现象,甚至由于原料问题而减少或停产某些品种。此外,化肥催生、滥用农药、掺杂使假、游资炒作等乱象,越来越多的中药企业体会到:不从生产环节着手,难以把握药材质量;不从资源建设着手,难以稳定药材原料价格与供应。
  近十多年来我国实施了以GAP为主要技术指导的中药材种植业,我国中药材逐步驶入规范化、规模化生产轨道,但与现代农业高科技、高价值、高商品化相比相差甚远。中药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高校恰好可以在其中发挥科研优势。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华润三九共同完成的“南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系列研究”,在南药道地药材种质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解决了一些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投入与产出的顾虑
  周荣汉:药材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在今后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像皖西制药的六味地黄丸,每一味药均有GAP基地。然而,少部分企业完成GAP认证建设后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把中药材GAP基地当作向外推介、展示形象的招牌,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这种违背科学、不注重后期管理的中药材GAP基地自然不会长久,实施意义不大,因此建议提出复检制度。
  苏薇薇:中药材GAP作为一项旨在推动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质量的非强制性行业标准,其目的是规范中药材生产全过程,从源头上控制中药饮片、中成药及保健食品的质量。化橘红目前卖到300元/公斤,GAP基地有这个品种,市场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从企业的反馈来看,目前特别关注的有几方面,首先是质量,即是不是进入GAP基地的药材质量比野生型好;其次,政策上是否会对进入GAP基地的药材有优惠,特别是主药有GAP认证的药品可不可以特殊定价;在商业价值上能否有价格保证。
  在前期刚开始实施中药材GAP时,各中药制药企业和新兴企业紧跟国家政策,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GAP基地,生产出高质量的、符合GAP要求的、也是高成本的中药材,但在市场上与同品种中药材在市场售价上区别不大。这时,实施中药材GAP的企业只感受到成本的上涨和竞争力的减弱,这必然要挫伤企业实施和认证中药材GAP的积极性。对此,建议已用GAP药材入药的药品可以标识认证LOGO,与非GAP基地药材生产的药品有所区别,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GAP基地建设。
  此外,“资源不掌握就没有办法扩张”,几乎是企业的共识,这也体现了GAP的推动作用。资源研究与保护过去是以科学家介入为主,现阶段应以企业介入为主,广东省目前已有几个企业走在前沿,如白云山、三九等。
  徐鸿华:对于药企自建GAP基地,不是企业不想做,很多企业实际上是无奈兴建,主要还是投入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像一个旁观者,因为GAP基地建设要求非常高,投入大,导致企业不愿也不敢投入。与此同时,中药企业把GAP基地建成以后,它的生产成本甚至会比相应的市场价格高很多。因此药企更偏向于收购原料药材。
  虽然国家投入资金有2亿多元,但资金最终能否落到实处?目前GAP真正规范化还谈不上,必须由工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业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研究完善,先以省为单位,例如广东省率先统一规范化GAP管理。
  谢志坚:目前国内很多大型中药企业都已经建立起了药材种植基地,但由于企业生产涉及药材原料众多,自建基地所生产的药材供应比例仍然偏低。华润三九也非常重视资源掌握,已建成部分GAP基地,但目前最大的困惑是,包括劳动力成本在内的种植成本比野生成本高,影响了进一步的推广,迫切需要国家扶持。从企业的角度,首先,我们会继续坚持GAP基地建设,为将来战略地位做准备,因此采收的品种会越来越多,目前正在与广东南领药业有限公司、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在广东建设公司中成药大品种原料药材的GAP产业化基地;其次,GAP大农业项目与工业思路不一样,可能6、7年后才到收获期,结果有不可预测性;此外,病虫害防治、农药问题也是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期待有新的技术出现。
  练好内功接受挑战
  姚新生:中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接受世界药物评价标准的评判。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下日本汉方药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经验。近年来,日本十分重视和汉药物(中药及天然药物)的研究工作,已形成一支庞大的专业研究队伍。研究门类齐全领域宽广、包括植物栽培、组织培养和生物工程、植物化学、制剂学等各方面。每个研究单位都有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例如日本津村公司,为确保原料药材稳定性,开展包括野生药材的栽培研究,栽培技术的改良研究以及加工研究等。同时在日本国内大学等公立机关采用机械化进行大规模的栽培研究。
  此外,为确保使用安全可靠的药材,日本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都有非常严格的检测标准。对药材种属还要求进行基因鉴定。值得一提的是,日本GMP中专门设置有汉方GMP,企业内部会聘请具备药材鉴定的专业人员。我们需要将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学习过来,共同研发与合作,这样才能在不远的将来引领世界。
  廖伟星:用GAP规范道地药材培植,使其植物特性、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均符合国际标准,是确保道地药材质量并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在管理、物种保障和栽培等多方面,GAP确实有优势。
  我在GAP一线工作已7年,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什么有的基地做得特别成功,例如绿色生命有限公司的化橘红基地,首先是理念的正确,将宣传推广走在前面;其次是生产控制严格;再次是科技成果,有专门的软件和专利技术支撑。其实企业最关注的是GAP的建设成本和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一个药物要保证其稳定可靠的疗效和品牌,一个企业要成为百年药企,一定要从源头做起,而这也正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陈蔚文:应当推进中成药生产企业的药材原料基地市场化运作,联合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原料药材互联互通。成立药材GAP基地企业联盟,共同发起并邀请更多企业在进一步沟通交流上广泛合作,建立药材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新模式、新体系,以推进我国中药材资源质量稳定、价格稳定、生产供应稳定。
  同时,接下来要继续坚持走“产学研”道路,建立和发展“中药产学研联盟”,将国内外中医药科研、产业、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优质资源聚合起来,共同筹划,统一协调,促成中药创新和产业转化的主要平台。
  詹若挺:GAP在技术层面上,应该结合中药材在道地性、有效性、安全性的特有因素,充分借鉴、参考传统和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与经验,有些品种还可以借鉴、参考现代绿化园林的先进技术。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在加大中药农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吸纳现代农业、现代园林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中药农业的建设队伍中。在品种选择上,应从道地药材品种、中成药生产急需的中药材大品种、中医临床用药大品种入手,循序渐进。在产业化基地模式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力度,从政策、资金、市场等环节引导和扶持大型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进入中药农业领域。
  周荣汉:总结下来,药材质量如何保证,中药材标准如何制定,规范化生产如何实施,这都是传统中医药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研究,组织农学家、药学家、中医学家、制药企业家共同商讨,并提出实施方案,建立实体平台,如建立国家级的中药品种选育及制种基地,提供专项资金重点进行农药试验及药材安全性评价,特别是转基因药物应根据国家规定进行安全性评价。认真实施中药材GAP,需要选择代表性的大品种药材深入研究,确定各品种选育的性状定位,以及有关中药材生产、中成药生产的重大问题;还有专业人员的培养需要重视。 GAP十年,每个品种、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总结的东西,综合利用才是产业今后的出路。(摘自《医药经济报》)

上一篇:FDA警告称抗生素阿奇霉素有引发心脏病风险
下一篇:国产药市场力关键在跨省医保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