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7-09-26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医药行业:医疗改革背景下 行业整合加速

新医疗改革致力于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加大公共卫生的国家投入,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以药补医”的历史问题将逐渐解决,长期来看,医药行业面临着市场扩大和竞争环境改善的机遇,评级为"优于大市"。 我国原有的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着国家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体系以药补医、医疗保障体系覆盖严重不足、药品生产和流通体系竞争混乱等诸多问题,严重压制了民众的医疗需求,新一轮改革箭在弦上。 新医疗改革以增加国家投入为着眼点,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全民医疗卫生体系。虽然系统方案尚未出台,但国家已经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同时加大对社区和乡村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投入。 新医疗改革将对医药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医保扩容和国家投入的加大将会扩大药品的总需求量;另一方面,以药补医制度的逐渐消除,将从根本上改善医药企业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 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投资主题众多,包括医疗器械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疫苗和诊断试剂生产商、创新型处方药生产企业、大型低价品牌普药生产商、品牌中成药和有资产注入预期的医药上市公司。我们认为在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的大趋势下,其中的优势企业值得关注。 我们已覆盖的上市公司中,恒瑞医药是我们西药的首选,东阿阿胶和广州药业是中成药的首选,同时我们维持对天士力、云南白药和同仁堂科技优于大市的评级,以及对同仁堂同步大市的评级。 投资摘要 医药行业与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障体系共同构成医疗卫生的基础框架。医疗卫生改革就是对这三个体系不断调整的过程。 我国原有的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着国家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体系以药补医、医疗保障体系覆盖严重不足、药品生产和流通体系竞争混乱的问题,导致民众看病难、看病贵。 新医疗改革以增加国家投入为着眼点,目标是至2010年,建立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卫生体系。虽然医疗改革的方案尚未正式出台,但国家已经开始了实质行动:医疗保障体系向低收入人群覆盖,同时加强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未来,医疗改革方案还将对公立医院的管理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公共卫生投入制度和医保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的制度设计。 虽然政府对新医疗改革的决心巨大,但我们认为,医疗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将是一个不断尝试、改进、螺旋式推进的过程。同时,国家投入也是逐渐增加,以药补医制度的消除不可能一蹴而就。 新医疗改革将对医药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医保制度的健全和国家投入的加大将会释放民众对医疗服务和药品的需求,扩大药品总需求量;另一方面,以药补医制度的逐渐消除,将会从根本上改善医药企业的竞争环境,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和竞争环境将促使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优势日增。 在此大背景下,我们认为,五大类型的企业将受益于新医改。 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社区和乡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必将以基础设施和基本医疗设备的建设先行,因此,医疗器械企业将迎来一个采购高峰期。此类企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企业规模也较小,如万东医疗、新华医疗。 2.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社区和乡村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是新医改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保障供给网络,国家将选择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作为地区的主要配送商,如上市公司中的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南京医药、广州药业和一致药业。 3.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类企业:疫苗生产企业将受益于国家计划免疫范围的扩大。此类上市公司有天坛生物、科华生物和达安基因等。 4.在治疗型药品领域,面向不同终端市场的企业出现分化: a)高端处方药--各大医院:创新型企业将胜出。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医院今后将以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为主。在此领域,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是企业的竞争之道。我们预计这个领域是以外资企业和国内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相关上市公司有恒瑞医药、华东医药和天士力等。 b)低端处方药--社区和乡村医疗机构:大型低价品牌普药企业将主导。医疗改革将促使低价品牌普药的使用大大增加。在此领域,竞争的关键是品牌和低价,我们预计将以大型国有企业和少数民营企业占主导。 相关上市公司有中国制药、白云山、双鹤药业和广州药业等。 c)非处方药--连锁药店渠道:品牌中成药企业将胜出。在这个领域,品牌和产品的定价能力十分关键。 我们预计品牌中成药企业,尤其是具备向药用消费品和保健品领域拓展的品牌中药企业,将在这个市场胜出。相关上市公司有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和同仁堂等。5.具有资产注入预期的企业。新政策环境将加速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化的进程。医药企业间的兼并重组、资产注入成为趋势,医药类上市公司中具有资产注入预期的有恒瑞医药、天坛生物、现代制药、双鹤药业、同仁堂等。 目前,我们覆盖了7家医药类上市公司。 恒瑞医药,创新型肿瘤药物生产龙头,我们看好肿瘤药物市场的增长和公司向仿创药企业的研究升级,首次评级为优于大市。 东阿阿胶,几乎垄断阿胶的生产,具有突出的品牌和资源优势,管理层调整策略,着力发展复方制剂的阿胶药品和阿胶保健品两大业务,品牌资源的潜力逐渐释放,上调评级为优于大市。天士力,现代中药的领军企业,拥有连续多年列国内销售额榜首的重磅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新产品中药粉针系列今年开始陆续上市,生物制药引入外资合作,公司有望进入第二轮快速成长。维持优于大市的评级。 广州药业,拥有众多独家中成药品种,王老吉凉茶业务发展迅猛,其它中成药业务稳健增长,医药商业在引入外资后将有质的提升,疫苗业务也将在明年进入收获期,维持优于大市的评级。 云南白药,在止血活血、骨伤科市场拥有独一无二的品牌资源,在现代化营销理念和实践方面也明显优于同行,我们看好公司向药用消费品领域的产品线延伸,维持优于大市的评级。 同仁堂,中成药第一品牌,品牌和产品资源是业内翘楚。但老字号需要新思路,主导产品增长放慢和毛利下滑是公司面临的难题,公司正在努力通过以营销改革为中心的企业内部改革探寻新的发展思路。看好该公司的长远发展能力,短期维持同步大市的评级。 同仁堂科技,同仁堂股份的子公司,双方以生产不同的产品来避开竞争。与母公司共同拥有着品牌资源,也面临类似的经营压力,公司正努力通过营销改革探寻新的发展思路。看好长期发展趋势,维持优于大市的评级。 卫生部发言人近期称,医改方案 目前已基本完成,正上报国务院,随后将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民意,再试点推行。方案初稿采纳了市场化的思路:国家财政向医保倾斜,即"财政补需方";由医保部门代表参保人员向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促使其合理控制成本,逐步解决看病贵问题;逐步在医疗机构之间引入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解决看病难问题。新医改方案比较倾向于对医疗机构施行"总额预付制"的支付方式,以此取代现在较为常见的医保支付方式:即按患者人数或病种及医疗项目的数量支付。卫生部规划财务司也正在着手研究"总额预付制"下的收费价格体系。 新医疗改革给医药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医保扩容扩大药品需求,调整用药结构医疗保障的扩容提高了患者的支付能力,我们单纯从医疗保障的增量资金来计算对医药市场的影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将带来每年约400亿左右的新增药品市场,计算方式如下:50元(人均保费缴纳金额,包括各级政府补贴)*7.4亿(农民数量)/50%(报销比例约在50%)*50%(医疗总费用中药品约占50%)=370亿。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带来每年约600多亿的新增药品市场,计算方式如下:150元(人均交费金额,包括各级政府补贴)*(5.8-1.6)亿(城镇中享受职工医疗保险以外的人群数量)/50%(报销比例约在50%)*50%(医疗总费用中药品约占50%)=630亿。 两项保险在全面覆盖后将带来约1,000亿的新增药品支付能力,约占2006年医院和药店终端纯销收入3,360亿的30%。如果考虑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个地区的财政投入、个人缴费金额还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药品市场的扩容效应更加明显。 有鉴于此,SFDA南方所8月份提高了对医药行业2007年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预测,达到18%。我们预计,在医保扩容的有利影响下,我国医药行业未来有望以18-20%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长。 医保向低收入人群的全面覆盖,除了会增加总量外,也会引起用药结构的改变。目前,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病人自付的比例均在50%以上,考虑到低收入人群的价格承受能力,同一疾病的治疗药品中,中低价药品的需求将会提升。 大病用药--国产品替代进口药:大病用药领域是外资专利药的竞争重地,医保向低收入人群的扩容,将使得在这个领域国产药的消费上升。 常用药--低价品牌普药消费上升:常用药领域是外资专利过期原研药和国内仿制药的竞争领域,医保向低收入人群的扩容,将使得在这个领域国产药的消费上升。 行业竞争环境改善,整合加速国家在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领域加大的投入将逐步减轻医药行业以药补医的压力,因此,对医药行业的政策调控也在发生转变,宏观政策将改变过去一味降价的做法,转变为加强监管、鼓励创新、促进集中度提升。 这些可以从2006年出台的《医药产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和随后出台的一系列针对医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调控政策看出端倪。 新医改背景下的投资主题 我们认为,医疗改革将对医药行业的各个领域产生影响,五大类型的企业将受益于新医改。 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社区和乡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必将以基础设施和基本医疗设备的建设先行,因此,医疗器械企业将迎来一个采购高峰期。此类企业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企业规模也较小,如万东医疗、新华医疗。 2.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社区和乡村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是新医改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保障供给网络,国家将选择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作为地区的主要配送商,政策倾斜将会促进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对地区中小型医药商业的兼并收购。如上市公司中的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南京医药、广州药业和一致药业。 3.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类企业:疫苗生产企业将受益于国家计划免疫范围的扩大。此类上市公司有天坛生物、科华生物和达安基因等。 4.在治疗型药品领域,面向不同终端市场的企业出现分化:顶点财经 a)高端处方药--各大医院:创新型企业将胜出。通过医院销售的药品以处方药为主。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医院今后将以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为主。因此,药品以肿瘤用药、手术用药等用于重大疾病治疗的药物为主。在此领域,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是企业的竞争之道。我们预计这个领域是以外资企业和国内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相关上市公司有恒瑞医药、华东医药和天士力等。 b)低端处方药--社区和乡村医疗机构:大型低价品牌普药企业将主导。低价品牌药由于价格低,过去在大医院销量极低。医疗改革将促使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以社区和乡村等基层医疗机构为主,同时医疗保障将向低收入人群覆盖,因此,低价品牌普药的使用将大大增加。 在此领域,竞争的关键是品牌和低价,我们预计将以大型国有企业和少数民营企业占主导。相关上市公司有中国制药、白云山、双鹤药业和广州药业等。 c)非处方药--连锁药店渠道:品牌中成药企业将胜出。 相对上述两个市场,OTC竞争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受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长远来看将受益于医改带来的保健需求的释放。在这个领域,品牌和产品的定价能力十分关键。我们预计品牌中成药企业,尤其是具备向药用消费品和保健品领域拓展的品牌中药企业,将在这个市场胜出。相关上市公司有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和同仁堂等。 (2007-09-26)

上一篇:发改委酝酿药价改革新思路 抑制中间环节
下一篇:英拟限售含伪麻黄碱和麻黄碱类治流感药品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