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06-07-18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展会动态

中药密码处方成医学难解之谜 根源在补贴不到位

“中药密码处方不能使用,用了就是违规的。”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吴大真教授日前告诉记者。但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看,她和她的老中医同行们又不希望处方开得过于一目了然。

吴大真同时是北京国际医药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也是全国著名的中医肾脏病学专家、中医肾脏病学科创始人。

2004年9月开始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处方一律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或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或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开中药处方时使用中国药典上的名字,理论上是应该的。”吴大真说,这样做能够使处方更加规范,但《办法》制定得过于粗放,根本管不住密码处方的出现。

吴大真说,《办法》只规定了处方应该怎样写,却没有写明该如何处罚,也没有写明由哪个部门对《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处理,当然也就没有人系统地对处方进行检查。

她认为,有必要尽快修改《处方管理办法》,至少应该出台实施细则。而细则里首先应该明确由一个与医院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机构对《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查处违规行为。“由医院自己监督本院的处方,肯定是不行的;由卫生局全面监督也不现实,因为医院这么多,卫生局根本管不过来。”她说。

卫生法学专家、中国卫生法制杂志副主编卓小勤则认为,虽然《办法》没有规定罚则和由谁监督,但《办法》是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如果医院或医生违反了相关规定,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参照这些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医生给患者开出了密码处方,一旦患者因其中某味药不合适而受到了伤害,患者该如何维权?

在吴大真眼里,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她表示,《办法》的实施细则一旦将协定处方定成了制度,也会规定患者的维权途径。此外,医生在处方里开了什么药,医院有记录,有纠纷时患者可以到医院调出处方,监督机构也会采取措施维护患者的权益。“关键是管理和执行。”吴大真说。

卓小勤说,现在已陆续有地方将医疗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予以保护。消费者如果认为密码处方侵犯了自己权益,可以投诉。

中医的两难选择

“理论上中药处方应该写明每一味药的名称,这样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但中药处方开得过于明了,中医的知识产权保护又是个难题。”吴大真说,对此问题中医界已讨论了几十年,仍未找到解决办法。

“处方里每一味药都写明名称,很容易导致处方流失。而处方流失至少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吴大真说,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拿着药方开发出中成药上市销售,医生的知识产权变成了他人谋利的工具;即便没有被制成中成药,而是在患者中流传,也可能导致一些患者不来就医,使医生收入减少;由于每个患者个体都是不同的,同一种病的处方都会有所差异,而用固定的处方给不同的人治病,可能有的人吃了不管用,甚至耽误治疗。

“相关保护机制的缺位,导致一些医生只好采取用代码处方保护自己。”吴大真说,她自己也曾与医院有过协定处方,即处方具体由哪些药组成,只有医院的极少数人知道,对患者该处方则称为“吴大真1号方”、“吴大真2号方”。给人看病开处方时,只须写明用“吴大真1号方”,并注明加减哪一味药。

“这样做,虽然也难从根本上解决处方流失问题,但至少也是一种解决方法。”吴大真说,《办法》实施后,查得严时,她和她的同行都会在处方里写明药名,但查得不严时,她们又希望使用协定处方。

“一个人在上海感冒时开的一方中药,到了北京可能就不管用,得另外开药。在东北感冒再吃在北京开的药,也不管用,因为上海太湿、北京太干、东北太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科技部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贾谦说,中药处方讲究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地点得同一种病,医生开的药方也会不一样。

卓小勤也告诉记者,中医强调的是个体差异,看上去相同的病,可能每个病人的处方都不太相同。他认为,中医的知识产权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难以保护,中药处方不是别人简单的模仿就能学到的,因为你无法得知病人在特定时期的病情。

卓小勤认为,并不是所有中药处方都涉及中医知识产权保护,真正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验方,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制成中成药。同时国家也应出台相应政策,保护中医的知识产权。

但目前真正把验方拿出来,申请专利并制成中成药的中医并不多。卓小勤分析,有些人可能对程序不是很熟,所以主观上认为把处方制成中成药很难。“但事实上,这件事并不难。”

上一篇:药品不良反应过去漏报率高 如今18年增长300倍
下一篇:都江堰首次对农村合作医疗进行效益审计
Copyright © 2018-现在  蜀ICP备2023004955号  
关于协会 | 联系我们 | 协会党建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