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评价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此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出合理的效果处方为主要宗旨的应用科学。随着人类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药物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妨碍各国医疗事业的沉重负担。因此,药物的选用原则上,除了高效和安全,药物治疗的费用问题(经济因素)作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和合理用药的一个方面,近年备受关注。
“中国正在努力成为创新型国家,政府应鼓励制药企业的研发。”3月5~7日,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ISPOR)第二届亚太地区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的7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主席彼得.舒德(PeterScheuer)在6日下午“中国药品定价和补偿的结果研究”报告上抛出的这一观点掷地有声。
舒德认为,中国的药品定价缺少药物经济学的指导,“首先需要做的是开发中国本土的药物经济学数据资源。”
进口药品太贵?
药价永远是制药商关注的话题。“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药品价格太贵,甚至高于生产国国内的价格。政府应该同跨国公司协商降低专利药的价格。”与会的江苏省社保厅物价处一名官员向舒德表示。话未落音,罗氏制药的一名参会代表马上作出回应。该代表指出,进口药的到岸价并不一定高于生产国,中国的进口关税、医院15%的加价规则等因素导致了进口药的高价位,“不能把板子全部打在外资制药商身上。”
有人提出,由于中国目前的药物经济学临床研究项目绝大多数都是由外资制药企业资助的,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在中国是否会沦为外企推销高价药品的工具?对此,舒德大声回答:“不会!”他的理由是药品的价格最后都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的,制药公司提供的药物经济学数据只能作为参考。舒德的解释显然没有满足大家,会上的窃窃私语表明不少人对此观点仍持怀疑态度。
仿制药的价格评估也是与会者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总部药品政策和标准司的苏珊安?希尔(Suzanne Hill)博士认为,仿制药的定价要具体看所在国家政府的态度。例如,越南对非专利药的发展很支持,对相关生产企业已经应用了GMP。而在泰国,政府采用封闭式的支付方法,以确保本地生产的仿制药的可获得性,泰国各省都制定了自己的医保药品报销目录。“我个人认为政府对非专利药不应管得太死,要留有空间让仿制药厂商发展。”希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