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中药临床验证,使得我国在对这些现成的自然资源进行高通量筛选时目标和范围更小,与国外广泛的搜罗筛选相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前不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所属技术开发部开展关于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合作,就显示了这一传统优势对于现代药物创新的魅力。
由于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研究周期长、耗费大,而国内制药企业又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习惯看重“短、平、快”项目等问题,因此,很少对该技术产生兴趣。如此下来一个更加让人痛心的结果就是,大量的成果不断外流。
近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和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于去年10月份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内容,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与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所属技术开发部达成框架协议,今后将合作开展高通量药物筛选。有专家认为,中英两国的此次合作必将对我国药物创新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而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也不断见诸于各个媒体的报道中。同样,为应对“入世”后所面临的国际医药市场激烈竞争,国家将“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列为“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以加强对新药的研究开发能力。
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以及国际合作进一步展开的背景下,作为发现新药的重要技术之一--高通量药物筛选,无疑会成为让一直在仿制药困境中徘徊的中国制药企业家们的一个兴奋点。